显示标签为“电影”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电影”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

海角七号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封寄不出的情书.
你无曾向她表白,但却在离开的日日夜夜里开始思念, 写下一封封永远不知道该寄往何处的情书.

君を忘れたフリをしよう。
僕たちの思い出が、
渡り鳥のように、
飛び去ったと思い込もう。
我會假裝你忘了我
假裝你將你我的過往
像候鳥一般
從記憶中遷徙

君の冬が終わり、
春が始まったと思い込もう。
本当にそうだと思えるまで、
必死に思い込もう。
假裝你已走過寒冬迎接春天
我會假裝…
一直到自以為一切都是真的!

そして、
君が、
永遠に幸せである事を、
祈っています。
然後…
願你,
一生永遠幸福!
我真心祈禱.

和六十年前的爱情比较,还好,阿嘉终于说出了: 留下来吧? 或者,我跟你走...

2008年1月18日星期五

Who killed Gandhi? Maine Gandhi Ko Nahin Mara!

在印度的时候,买了几张光盘。其中一盘是故事片Maine Gandhi Ko Nahin Mara(I did not kill Gandhi),我看到标题上写有GANDHI这个字,突然间很想了解一下这个印度圣雄。于是问服务员:Is this about Gandhi?我本想说传记电影的,可惜不知道怎么说。那服务员可能也没怎么理解,说:Yes。于是我就买了。后面的说明我也没怎么细看,毕竟这一堆英语中有N多单词我不认识。
昨天在房里看了这片,却发现不是甘地的传记电影。但细细看来,却发现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值得慢慢品味。虽然电影中采用的是HINDI语对白,不过还好有英文字幕。全片看下来,倒也不多大影响理解。

故事大意:孟买大学一退休教授,患上了失忆症,记不起自己已经退休,记不起妻子而死的事实,而后病情加重,更加记不起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家,更不知今年是哪一年。开始变得有些疯癫样。但还有有他女儿一直相伴陪他,找医生治疗。甚至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爱情,以及一个去巴西留学的机会。但父亲的病情更加加重了,他更患上了癔症,他说自己杀死了甘地。经常性一个人跑去甘地的雕塑下,光着脚坐在那里。后来有一个年轻的精神科医生参与进来,意图帮助他,将他带回到正常的世界,给他进行了一场“审判”,最后法庭宣判他无罪。而他在法庭上的一段独白却无疑是本片的精华所在。到底是谁谋杀了甘地?

昨天看片时,忍不住将这一段独白反复看了三遍,站在电视机前一起读着字幕。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
现将独白与中文翻译如下。
judge,
the truth is that i did kill Gandhiji,
so have you,and me, so have we all
one day in prison, i realized,
murder for which i've been imprisoned,
is murder we commit everyday, all of us
collapsing edifices of New York
make no difference in lives of those in dhaka
bombs tear japan apart but tea-cups,
in washington are too far for trembling,
in jail when they gave us newspapers to read,
i was shamed to realize i can read,
only to one i never complained,
for what was there to tell him, he was always with me
gandhiji,
in jail, if there was anyone in whom i found solace, it was he
his daily hymns were soothing,
and he shared his thoughts with me
but everyday he would say,
uttam my son, i live no longer in the minds of people,
everywhere else, i am,
in political office,
governments, courts,
his country has even stamped me into currency bills and coins,
i am everywhere except in the minds of men,
because in your world of today anyone with a gandhi in his heart,
is a threat to everyone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is a threat to india,
they named me father of the nation but they imprison me in photos and idols,
only twice a year they come to me,
once, on the day when i was born,
second, on that day when
nathuram godse shot me,
october 2, january 30,
but then gandhiji says, "never mind, uttam,
nor do I seek these people anymore,
this is not the freedom i seek,
nor these partiots whose partiotism,
is awakened only in times of war,
when nationalists only seek positions of power,
where citizens preach non-violence
but nurse hatred for their neighbors,
what have you made of this country
for this freedom we did not fight,
i am afraid of people like you,
i do not want this india,
what have you brought this country to?

试翻译如下:
法官大人,事实上杀了甘地的确实是我,但同样也包括你,我,我们所有的人。
在监狱里的一天,我意识到,
我谋杀了那个人并使我进入了监狱,
但我们所有人每天都在进行着对他的谋杀。
纽约大厦的倒塌(所死的人),
与那些在达卡的人没有任何的不同。
炸弹将日本给撕裂,但是在远在华盛顿的茶杯却不会有任何的震动。
在监牢里,他们给我报纸阅读,
我为我能够阅读而感到羞愧。
只有向那个我从不埋怨的人,讲述在那里的一切。
他一直与我在一起,甘地。
在监狱里,如果说有谁可以让我找到安慰,那就是他。
他每天的赞美诗都是真实的,
而且他与我分离他的想法。
但是每天,他都会说:
“Uttam,我的孩子, 我已经不再活在人们的心中了,
但是任何地方我都存在,
警局,政府,法院,
这个他的国家将他印在了流通的纸币和硬币上,
我在哪里都有,就是不在人们的心中。
因为在你们今天的世界中,任何将甘地放在心里的人,对任何其他人都是种威胁。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对印度来说,是一种威胁。
他们将我称为国父,但是他们却将我禁锢在了图片与偶象上,
每年只有二次他们来看我,
第一次, 是我出生的日子,
第二次, 是那一天…nathuram godse向我开枪,
10月2号,1月30号,
但是甘地又说了,“没事,Uttam,
我再也不会找寻这些人了,这不是我所寻找的自由。
也不是这些爱国者,他们的爱国行为,只会在战争中才会苏醒。
只有当民族主义者在找寻强大地位的时候,
只有在人们祈祷非暴力的地方…
但是护士们憎恨他们的邻居,
你对这个国家做出了些什么?
这种自由我们并没有抗争过,
我怕人们都会像你一样,
我不想要这个印度,
你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些什么?



2007年12月28日星期五

性与爱,色与戒

鲁迅说过: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同样,一部色戒,因为本身的情色镜头,自然会引起大伙的很大关注。一大帮的“道学家”“革命家”“才子”也会因此纷涌而出。
坦白说,我算是个“道学家”吧?我看问题从来不会有深入到民族大义,革命家这样的深度。
色戒,我看到的是色,而不是革命。
张爱玲不是革命者,写的自然也不会是革命小说。她只是借用那个时代背景,写一个女人的性与爱。
李安拍本片,就是因为张爱玲小说中的一句话:通向女人心里的路经过阴道。
现在,谈谈,我看到的性,兼谈一下男人女人的性心理。

第一幕:王佳芝的第一次性经历。
这一幕的发生,只是因为王没有性经验而安排的。而同学中,只有嫖过妓的梁润生有性经验。王默许了,躺在床上,梁拿着酒瓶酒杯进来了,喝了口酒,脱掉了衣服爬上了王的身体。王佳芝将头偏向了一侧。神情严肃,而又痛苦。
三年后,上海。王佳芝很怨恨地问邝郁民:三年前,你可以的。为什么不?
为了民族大义,她可以牺牲自己的初夜,和一个不爱甚至有些反感的男的练习性经验。但她心里却一直耿耿于怀的是:为什么这第一次不能是她爱的而且也爱她的邝郁民?
不能将自己的第一次献给最爱的人,或许会是女人一生永远的痛。

第二幕:易先生与“麦太太”的SM戏。
易先生将“麦太太”约至了一处地方幽会。看到易先生的性暗示,“麦太太”摆了个很性感的POSE,撩起旗袍的一角,慢慢的开始褪去丝袜...(想象中,其实如果配上点舒缓而调情的音乐,不会比莎朗斯通差,可惜不合主题)
但易先生似乎等不及了。一把抓住了“麦太太”,狠狠地将她甩到了一旁,开始撕扯着她的旗袍与内裤。而后又一把将她推至床上,用皮带狠狠的抽打着她。绑住了她的双手,脱掉自己的裤子,用后进式进入了她的身体。一下一下的撞击着她的屁股...
而麦太太的反应却是在做爱过程中,扭过头来看着易先生,看不出来是爱或是恨的表情。
事后,易先生坐在一旁的椅上抽烟,而麦太太卧躺着似乎疲惫的睡着了。

关于虑恋,以前曾经在书店翻看过一下李银河的《虐恋亚文化》。里面说:虐恋倾向是快感与痛感的结合。
更痛还是更快乐?或许还是那句话:痛并快乐着。难道白岩松是SM迷?

易先生是做特务工作的。做特务工作的人有一点必须做到:无情无欲。想当年克格勃训练营中,会将那些人集中在一起,放A片给他们看,而且尽是挑些恶心的片。看完了,要求男学员女学员互相现场做爱,甚至还会找些又胖又丑的女人来和他们做爱。总之,就是彻底去除掉他们的情欲。
易先生是个合格甚至优秀的特务人员。他冷冷的坐在椅子上,面部神情阴郁。他一直在压抑着自己的一切,包括性与爱。
此刻面对着这个自已已经悄然爱上的女人,他似乎已经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了。他需要发泄。
让女人彻底的臣服于他的胯下,首先必须要让她身体上屈服,不能动弹。
他狠狠地抽着麦太太,缚住了她的双手,用下体的一次次冲击来征服这个女人。
无疑,他成功了。
女性的心理是悄然变化的。张爱玲又开始说话了:.....

第三幕:易先生和“麦太太”的第二次。
麦太太说要走,易先生过来了。
第一句说:我恨你。一连串的恨不恨的对话。
可是恨在嘴里,爱在心里。
二个人开始了另一段爱的缠绵。全裸出镜,两个人全身心的投入到这段爱的征途中来。
易先生肆意的吻着麦太太的身体,如此这般美妙。我看到了麦太太乳头的突起,演的真投入。呵呵
算了一下,共有五种体位。最出奇的自然是李安独创的回形针式体位。不过据说有相当多的人学这招体位把身体给弄伤了。在此郑重奉劝各位:电影是门艺术,不要盲目学习。
没有了强迫与鞭打,有的只有双方更为主动的投入。

第四幕:两个人的第三次。
又增加了二种体位,似乎也是蛮有难度的。而且果真有看到梁朝伟的小蛋蛋,哈哈...
双方已经开始因性而达到爱的高潮了。整个过程中,麦太太紧紧的抱住了易先生的躯体,投入地吻着易先生的脸,近乎疯狂的在易先生的上面扭动着体以达到一种更佳的性爱感受。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麦太太用枕头捂住了易先生的头。哈哈,据黑木瞳主演的《感官新世界》中说:人体在一种近乎缺氧的状态下会令男人的下体勃起的更为坚挺。哈哈哈...
其实那一刻我也在想:王佳芝是否想借此机会杀死易先生?不过想想也应该不大可能吧。其实不管男人与女人在性爱过程中,是不可能深入的思考着这么高深的问题的。有的只是ENJOY IT。
她已经全神投入到了这个性爱的过程。从一开始的面无神情到现在的主动投入,谁敢说麦太太只是在做一名特工而不是一个追求性福的女人?

坦白说,这部片中性爱虽然是宣传卖点,但是,性爱却不是它的全部。民族大义,国仇家恨,似乎都压在了王佳芝的身上,最终被一枚戒指出卖了。
那一刻,她肯定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句话说出来会有什么后果。她只是在看到钻戒的那一瞬间,想到了他的爱,口中的话几乎是条件反射般而脱口而出的。
这就像,在性爱的高潮处,即使再正经的女人,也无法抑制住自己口里的呻吟声,这种在她平时看来所感觉太过“浪”的淫语。

他用性爱通向了她的心里,又经由一枚钻戒将她的口彻底撬开。那一刻,她忘记了她的使命。
其实我们无法去指责她。那个时代让她从事那样的活动未免太过苛责。
而张爱玲写《色戒》也不过是写写女人的性与爱,无他...

各位看官,随便看看而已,自不必深究。

2007年10月15日星期一

电影音乐:美丽的梭罗河

故事中最为美妙的场景,无疑是在厨房里,黄秋生带领五个姑娘,他弹着吉他,唱着《美丽的梭罗河》,五个姑娘随着音乐一边揉面一边跳舞,一齐歌唱。



黄秋生唱这歌真的是很好听啊,而且这般的柔情似水,让你似乎都可以忘却他往日的那种强悍印象。
这是正文

2007年10月14日星期日

《太阳照常升起》台词

趁是周末,又看了一遍《太阳照常升起》。看了N多篇影评,看了三遍《太阳》。你问我懂了没有?我不敢说我真的懂了这部片,这部片不是一部简单的叙事电影。就像某影评人所写的,这部电影至少领先了十年。电影中有很多的象征性,如果对时代背景不熟悉的国人,或许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更不用说老外了。
姜文在电影中用了多处留白,很多东西都不会直接点明,至于疯妈死没死,梁老师何必要死,都需要观众去想。

第三遍看,忍不住想把它的台词给抄录一些出来。

*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疯子的话,你能说她没理吗?她看的比我们都清楚

*井边站着一傻子,盯着井里念叨:十三十三,树上的疯子看见了问他:你念叨什么呢傻子,傻子白了他一眼,继续念叨:十三十三。疯子纳闷的朝井里一看。傻子一抬脚,扑通,疯子就掉了进去。傻子接着说:十四十四。树上的疯子。

*你爸,先是这么长然后是这么长然后是这么长最后这么长。
我爸?你爸的枪
那天下着大雨,你爸来找我,还带着枪
我说不,
你爸说我知道我知道
我就跟他走了,离开了海,离开了我的老家
疯妈对小队长说她和他爸。这一段我初看时就感觉很有性暗示。到女人那里去,别忘了带上你的枪。

*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

*哟,还真的大了一号。怎么把它搞大的?原来还蛮小的根本穿不进去。
反正是搞大了呗
现在的我一听到这话也就容易想歪,不知道那个时候的人有没有这么想。

*那年,我骑着自行车,在河堤上摇摇晃晃,你迎面走过来,穿着一身干净的军装,像个英雄,我一下子就知道,这三枪,根本就打不死你。
我知道我知道
就凭这衣服上的三个洞,就凭这一堆东西,你就想跟我说你死了,我是不会相信的。
你想找别的女人,你找好了,用不着想这种办法来骗我
以前我比你小,以后我就可以比你老了。
以后,你的名字,就是阿辽沙了
很喜欢这段话。特别是一开始的那几句,使我立刻就想起了村上春树的文章。

*阿辽沙,别害怕,
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疯妈在不停的叫。树上,火车头上。不过,不同的是,树上她叫的是:天一亮他就笑了。
除却人们知道的她的疯,难道你不觉得疯妈也是个诗人吗?

*看电影那天,我就跟在你的身后。你对我毫无查觉,我却对你目不转睛。你伸出手,我多希望你摸的是我,摸的是我。可你却摸了别人。你眼瞎心也瞎吗?
食堂那五个女的流氓,每当我看着他们,望着你跟你唱歌,还揉着面,我就恨,我恨,我恨,我恨
丢你个老母孩
但我听的根本不是表面,我听的是心声
听到你亲口对我说出的声音,我就一下子长大了
赤裸裸的爱情表白。那个假护士趁林大夫走后,进入了梁老师的房间,开始了向梁老师的一番表白。这个假护士在电影中虽然时间不长,却给人印象深刻。无疑是最有表现份量的一个配角之一。

*你爷爷还给我一块糖吃,那是我辈子吃的第一块糖。糖?每一个听话的孩子都有糖吃。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有糖吃或许是每一个孩子的渴望。

*我能把你的鞋搞大,也能把你的肚子搞大。太直白了!

*我是来结婚的。他还说我一定要骑一匹白色的骆驼,这样在夜里也能看到说,他还说会在路的尽头等我。这不是胡说吗?这路有尽头吗?
浪漫的婚礼:白色的骆驼,漫天的黄沙,还有雪山,山顶上,写有“尽头”二字的手掌。姜文从背后钻了出来...夕阳下,两个人相拥。最酷的是,姜文拿出了一杆猎枪,进天空射了几枪...这样的结婚方式,太TMD 牛B了。

2007年10月12日星期五

[转]心理意象的大师级电影---评《太阳照常升起》

十一期间,看了姜文的新作《太阳照常升起》。第一遍看完,不太懂;第二遍看完,还是不太懂,但似乎感觉明白了些什么,想写却写不出来。
整部电影看后,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一般的小说故事,但像是一部长长的浪漫诗歌,伴随着音乐,还有电影色彩的运作,给人感觉似乎做了一个长又美妙的梦---即使故事中有一些看似残酷的境头,却依然显得十分的浪漫,就比如,妈妈的死---河面上漂过妈妈的衣物,很整齐的排成人形漂过,浪漫的背景音乐;又或者梁老师的死,吊在高处,却双手叉裤袋,俯视着下面的人群,显得十分的酷。(连死都这么酷,不得不佩服黄秋生)...
梦境,或许真的只是一个梦。姜文想表达些东西,通过这样方式的一个梦来表示。一切似乎都是超现实的东西:就比如开满鲜花的铁轨,又或者飞过火车上空,那巨大的燃烧着的布...

我很少转别人的文章。不过今天在天涯里看到一篇关于此片的电影评论,很不错,很值得一读。读完后,我觉得我可以再看一遍这部电影了!


  心理意象的大师级电影
  一个心理咨询师看《太阳照常升起》
  有感于那么多人解读《太阳照常升起》,都不是我理解的。我和姜文一样都是60年代出生的人,我是怀着惊喜看完整部影片的,我觉得很震撼,这部影片太超前了,它的价值在10年甚至更多年以后,人们一定还会再次提起它,它的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然。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它符合心理学和人性的很多东西。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要把自己对《太阳照常升起》的理解写出来,特别是想把我对影片里带有意向色彩的镜头说出来,和大家做一个电影和心理学的探讨和分享。
  首先,时空上:
  大家要搞清楚本片的时空关系。《太阳照常升起》电影不是按我们所熟悉的时空顺序来进行的,这部影片是用倒叙的时空交错的手法讲故事的,整部影片两个小时,用了四个大时空段落来讲一个故事,影片一开始,第一段,简称1,小队长在唐老师夫妇来村里前和自家妈妈的生活故事,第二段,简称2,唐老师下放前和梁老师林大夫的学校生活片段,第三段,简称3,唐老师夫妻下放后在小队长家乡时和小队长接触的生活,第四段,简称4,写妈妈和唐嫂她们年轻时,曾经一起追寻各自爱的路上的经历和小队长出生时的情景。
  电影是按1---》2—》3----》4段落时空背景进行的,可在我们认知的现实中,影片所发生的事情的时间顺序,应该是按照4---》1----2----》3的时空发生的,其中1和2是在不同的空间,相同的时间并列发生的。我想,由于姜文刻意颠倒时间来讲故事,很多人对时空错位的叙事方式产生不适应,恐怕是很多人对影片故事产生不理解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影片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性镜头,对于心理学中的意象和符号学还不是太了解的广大观众,自然就无法感受也谈不上去尽情享受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影片中所尝试运用的电影语言了,运用意象进行对话,是近代心理学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一个流派,所谓意象,从一开始就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如画松竹梅,就代表了作者崇尚一种清廉高洁的品质,该词原为哲学概念。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姜文电影中的意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如妈上树,石头砌成的房子,树,石头等这种事物,与其说带有姜文主观的情感,倒不如说,影片中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不是构成了姜文的意境;其实,是心理学的意象在姜文电影中的呈现。
  对心理学中的投射法和意象多少了解一些的人,都会欣赏姜文对人物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超前觉悟和学习力,并感谢他为探求意象符号语言和电影的结合对于人物心理刻画所做的积极努力。
  下面,我就按影片进行的顺序,将我看到的意象性镜头语言符号和大家做一个分享吧。
  1.脚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双肥润的女人脚,它在洗脚盆中的水被阳光照射而折反出的绝美光影的衬托下被拍的很有灵性,从它踏上土地后,镜头长时间的跟踪拍摄这双脚,很多人对脚是有偏爱的,不是有恋足癖一说吗,姜文用这种方式,从影片一开时他就告诉大家,我的这部影片和性有关系,和性情、性交、性压抑,性解放、性疏导等等,都有关系。
  
  2.鞋
  有了脚,一定会有鞋,农村小队长妈妈,那双肥润脚的主人,穷的却没有鞋穿。鞋在符号学里有时候是代表“性”的,这说明,小队长的妈妈在性上是有缺失的,是有需求的,是极端压抑的。当她捧着那双带有两只活灵活现的鱼眼睛的鞋时。姜文要告诉我们的也许只能有一种解释,妈的生命力也需要爱,需要她心灵深处情感的一种释放。因为,从我们挖掘出的夏商时期的陶器,我们的先人就把鱼作为一种性的图腾来崇拜,鱼代表多子多福。
  
  3.树
  树是生命的象征,在艺术类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中,其中就有咨询师让来访者画树的情景,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画的树的形象和构图笔法的分析,以此可以进一步了解求助者内心世界的潜意识甚至是无意识状态。
  影片中,当妈把她的鞋放到树上丢失后,就意味着她的生命里从没有性的滋润到甚至也失去了性爱的生命活力的幻想。但妈并没有自认倒霉,而是爬到她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灵魂的树上,用近乎疯狂的呐喊,来宣泄自己压抑已久的生命的能量和对美好幸福的希望及幻想。树在影片中,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形象符号,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
  
  4.石头
  石头在心理学的绘画疗法中,一个人的画上如果有石头,就代表一个人曾经的创伤经历或现实遇到的困难,那是一个个的心结的投射。石头越多越大,代表的心中的阴影就越多越大。
  影片中,妈在认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树的树的四周挖出了很多石头,很多人感到那是一个疯子的行为,其实,对于有心理学知识的人来说就不难理解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姜文也借妈妈的口说出了她为什么要挖石头,因为,树根下有很多石头。所以,树长歪了,寓意生命之树的树长歪了,一定是她的内心受了伤,有了很多的心结,所以,妈妈就挖出了很多象征她自己心结的大圆石头。这也是很多观众非常不了解的一种电影语言,很多人看不懂影片,不是姜文的影片难懂,而是因为,心理学刚刚在中国兴起,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知识还没有多少了解。
  5.石头房子
  影片中,小队长在静谧的森林里发现了一个石头堆砌的房间,在石头房里,他发现很多自己家里以前摔碎的东西,和铺着整洁被褥的床。这个房子显然是妈妈秘密建的。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意象,
  石头房子的内部,上下连通,错落有致,就像人体的心脏结构一样。
  这个石头房子就是象征着妈的“心灵小屋”。
  影片中,儿子好奇的打量着妈妈的心房秘密,因为,每个人心灵都是承载一生心结秘密的地方,他仿佛看见了妈妈,但每个人的心灵是不能随便进出的,更不能轻易被外人打扰。
  小队长在石头房子里打起了喷嚏,随着他的一声声喷嚏声,油灯一个个塌了,他想拿起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残破的。儿子只好逃跑似的离开了石头屋。这寓意。我们每一个人从前的心结都是不要轻易碰触的。
  
  除了以上这些,影片中带有典型意象的实物还有很多,比如,枪—代表了男性生殖器也可以说成是展示男性成熟能力的象征和他们快乐的源泉:三根女性长辫子,即代表了很多的女人也可以说明代表了东西方的差异和民族。这样的寓意在《太阳照常升起》里,是有很多的。
  影片中,还有些连贯的意向性镜头拍的也是非常出色的,比如说小队长身上经常背着的算盘,有一天,就被妈抛到了天空,算盘在蔚蓝色的天空缓慢翻腾,在落地的时候被摔得支离破碎,其中有一粒算盘珠子掉到了一碗稀稀的白米粥里。我认为,姜文在这里想表达的是,人们每天都在精打细算扒拉算盘珠子过日子,可你算来算去你算不过天,算盘在天上转一圈,落到地上,只有一粒是为我们服务的,归根到底我们都是在为自己那一碗饭而忙碌,姜文的深刻不仅在于此。又比如,当唐老师发现了妈的石屋后,他在门口扔了一个树杈,这个树杈是禁止的意思,告诉孩子们此处不能进,因为,人做事是要有良知的,人的内心世界,外人是不能轻易涉足更不能践踏的。在影片中,梁老师就用这个树杈告诉孩子们,树上的小鸟窝是不能掏的。这种人文情怀使得影片深刻而浪漫。
  影片中妈妈的形象很有特色,很多人都认为妈是个疯子。其实,妈根本就没疯,她只是出现了一些人格障碍。首先,妈有自知力,他问自己的儿子:“我疯了吗?”儿子说:“有时候,但没疯。”妈坚定地说:“疯。”心理医生都知道,正常人和心理疾病人的最大区别是,正常人有自知力,病了就去看医生,很正常。心理病人是看谁都像病人,就自己没病,他们是拒绝就医,不承认自己有病的。其次,妈妈和儿子有一段互相摔碗的镜头,儿子大声的对妈妈说;“我不愿意上学,是我不愿意听同学说我有一个疯妈”。儿子对妈妈大声的咆哮,但妈妈一点都不生气,因为她知道,人在很压抑的时候,是需要有宣泄的,是要有个出点的。她用火柴烧孩子的手,告诉他疼是正常人的感知,也说明她的认知系统没有问题。就连妈最后的自杀,也是,妈再也不想给自己的儿子增添麻烦,为了不拖累孩子而自觉的行为。这一切都说明,。妈不疯,疯的,是那个年代的疯狂。
  看完这部影片后,很多人对梁老师的死都有自己的理解,对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思路,梁老师、唐老师都是从海外归国的华侨,梁老师是单身,弹得一手好琴,还会唱动听的歌,很多女人都喜欢他,当他抱着吉他唱歌时,厨房里的五个女人一边揉面一边摆腿,是那样的春心荡漾,梁老师也知道,林大夫也很喜欢他,可是,当他摔断腿被别人误当成流氓遭到痛打住院时,他很诧异会有女人那么疯狂地对他表达爱意,其中还有林大夫,这让他不能理解。因为,他在被众人追赶时无意中发现了唐老师和林大夫的奸情,林老师应该爱唐老师啊,他为什么还说爱自己呢?他很困惑,不明白,为什么唐老师要自己承认摸了女人,当他说请唐老师和林大夫吃饭时真相揭开了,姜文在这个时候又用了一个的镜头,那黄色的门帘在唐老师兴致勃勃的出去时,被风轻轻掀动着,黄色,在古代是皇帝的专用色,皇宫深似海,皇帝的心是最难猜的,门帘掀动了,秘密也就快被揭晓了,果然唐老师的吹号声,就是他呼唤林大夫偷情时的信号,他也理解了,当他帮林大夫拧干衣服时,当听到唐老师铜号响起时,林大夫为什么说了一句话,“讨厌,才中午啊”,是什么意思,原来,林大夫一再表白自己也看电影了,还被人摸了,只不过是在变相证明自己,她那时没有在唐老师房间,她对梁老师爱的表白,实质上是在拯救自己。
  梁老师不愿意看到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虚伪的世界里,他走了,面对着用形形色色方式骚扰他的人,他的离去,坦荡而从容。
  对于影片中苏联老大妈的出现,有些人也觉得莫名其妙,其实,五十年代苏联就像老大哥一样,支援帮助我们,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苏关系在上个世纪初破裂了,三个不同颜色的大辫子,即说明“阿辽沙”有很多知心女人,他不再想跟你这个黑辫子的小妹妹玩了,他不喜欢你了,他只给我们这个中国小妹妹留下了很多陈旧过时的光荣和梦想的精神食粮,一本苏联批判家写的书《怎么办?》,你自己看着办。小队长的妈,背走了代表自己所有梦想的阿辽沙的遗物。对自己选择的责任,妈重复说了很多遍“我知道”,就像她丢了鞋时,鸟儿不断说的“我知道,我知道”,他们知道的就是自己在需要依赖和被保护时的心灵梦想的破灭。知道了这个时代背景,就很容易了解苏联老太太出场的用意了。因为姜文就是在六十年代初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生的人。小队长就是那个时代人无知压抑而又渴望美好人生的一代人的缩影。
  以上就是我对姜文《太阳照常升起》电影的一个简单认识,今天我把它写出来,希望得到电影爱好者,心理学爱好者的批评指正。
  同时也谢谢所有关心支持我们看电影聊心理(电影心理剧工作坊)的朋友们!
  谢谢能把全文看完的,你们!
   杨凯铭
   2007.10.6.北京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