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泰顺”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泰顺”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7年6月11日星期一

一个人的廊桥(八)------胡氏大院

前段时间一直忙于学习准备考驾证,而今,终于考完了,驾证也将会在未来二周内拿到手了。终于重新有了空闲时间了,可以继续这一个人的廊桥之旅了!

廊桥是吸引我到泰顺来的最主要的原因。而泰顺,除了它特有的廊桥值得一游外,古建筑也有不少保存的很好值得一看。而胡氏大院就是其中一处。
2号上午,在看完刘宅桥之后,在公路边拦了辆通向仕阳的公交车。上车,告诉售票员我的目的地--雪溪。车子沿着山路与小溪而行,没多久,售票员告诉我,前方就是胡氏大院。
墙上有着简易的胡氏大院宣传画。沿着墙边的梯坎下去,我却不知道哪里才是胡氏大院。小路也看似冷冷清清,丝毫不像个旅游景点。倒是在一处转角处的小门里看到里面的宅院深深感觉不错。于是进去,看到有二位大爷在屋下坐着,只怕打扰了私人领地,便借道问询胡氏大院,却得知这里就是,而且不用门票后,十分欣喜开始四处观看拍照。

我第一眼入眼并被吸引的,是其屋角山面处三角形顶端的悬鱼。悬鱼这个装饰物,在大学的建筑史书中没有专门介绍,记忆也十分的模糊,但这一次却在泰顺却一再的强化了它的概念与形象。

胡氏大院四周用高高的围墙砌筑实现分隔。围墙主要作用之一是起着界定私人领地的作用。而在围墙脚处,有一宽约80公分的沟,概原本有水,和围墙一道亦起着防火的功效吧?
古朴的实门。视线穿越门框,似乎让人回到了过去的繁华岁月。虽然已经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这里的一切却告诉我们:生活还在继续!在住户的眼中,这是他们的家,游人来了一拔又一拔,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

屋檐下的装饰构件。每一处的构件既承载着结构的作用,更流淌着当地工匠的艺术心血。





院内的甬道。二边是高大的风火山墙。

满园春色关不住。。。现在回头看这张照片,突然间让我有了一种想画水彩的冲动。。。


从正门走出大院,回头看它的正门。上面写着“胡氏大院”四字,还是国家级保护单位。沿着围墙的石路走,发现一棵有着歪脖子的树,从围墙处探出了头。
在大路上,以相对制高点看对胡氏大院再来个特写。重叠的屋檐,轻盈的屋角,还有那各式各样的悬鱼....
关于胡氏大院的介绍就到此为止。很遗憾,我没有能以全局的角度来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只能给大家一个局部的零碎的介绍。只因它太大了点,手头资料又有限,而我在那里逗留的时间有限,使我心中还没有建立起关于它的全局的三维的立体感觉。故只有作罢。如若更细致从历史,文化角度了解胡氏大院,请参考这篇文章:雪溪胡氏大院

2007年5月17日星期四

一个人的廊桥(七)------刘宅桥

从永庆桥坐车回到旅馆,拿了行李。退了房间,准备下一站:刘宅桥。
虽然知道大致的前进方向,但不知道有多远。见有三轮车,便问去刘宅桥的价格。答约八元。
我想太贵了点。二三元还差不多。因为镇上的人都说不远,干脆走路好了。
走路十几分钟,就看到路标刘宅村。再前行,在马路边看见旅游标志牌,写着刘宅桥的方向。指向旁边一条小路,离刘宅桥不远了。
这里多是土路。走在狭小但还不失干净的路上,在一个转角处,看到了远处山岙里的一座木构建筑,虽然有些陈旧但依然不失往日的辉煌,那应该就是刘宅桥了。


刘宅桥,古称“仙洞虹桥”,位于三魁镇刘宅村,系木平梁廊桥,二层重檐。明永乐三年(1405)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全长24.8米,宽6.15米,跨径9.2米,离水面高3.5米。


刘宅桥也没有多少人。在我来没多久,一伙人带着亲戚朋友驾着车来,在那里待了会看了下,又走了,刘宅桥又恢复了平静。
刘宅桥为二层廊桥。一层供行走,二层则是当地村民祭祀的。通往二层的楼梯紧锁着。让人不得而入。
而它最大的看点还是它的外部造型。而建造者最大的精力全花在了它的屋顶上。
屋顶为组合式屋顶。二端为歇山顶,中间由一段悬山顶相连。悬山顶的正脊平直,二端为雕饰华美的龙吻,中间有宝瓶。而二侧歇山顶的屋脊则微起翘。戗脊在屋檐末端伸出起翘。造成一种相对轻盈的效果。在歇山顶的山面上,有以悬鱼惹草为装饰。在悬鱼方面,虽不及前几座桥精美,但总体上来说也是蛮不错的了。

二楼屋身部分由木板铺实而成。中间或开有小窗。而一楼部分,则以柱廊,加上中间部分的护栏而成。

从建筑本身及其空间环境的角度来看,个人认为,刘宅桥并不是一座很美的桥。
号称为仙洞虹桥,但并没有塑造出“仙”的这种意境;而虹桥这种轻盈的感觉也并没有在这里体现出来。
刘宅桥横跨在一条几米宽的紧挨山的小溪上,而桥身却建有24.8米,屋身部分达到二层,建有一个大屋顶。立面的高度与长度比约为1:3。令人感觉就像是一个矮胖子却有着一双小脚,即使再有过的装饰,也不能让人产生任何的美感。

不说了,再贴几张图大家慢看。



另一侧的风景
To be continued!
下一篇:雪溪胡氏大院

2007年5月14日星期一

一个人的廊桥(六)-----永庆桥

永庆桥,位三魁镇战洲下溪坪村,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全长33米,宽 4.5米,离水面高8米,为伸臂式木廊桥,桥墩青石砌筑,上置二层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铺行道桥板,有廊屋12间,明间为二层重檐楼阁,内设扶梯上下,屋 面回翼角高翘,造型雅朴,是县境内优美的古代木廊平桥。1994年列为泰顺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看完三柱桥后,问老伯下一座桥永庆桥的方向。结果又被指回了薛宅桥。不过还好,在薛宅桥边看到有公交车,问售票员,说经过永庆桥。于是上车。时间还早发现还没吃早饭。买了二个包子结果又难吃的很。
车子往战洲方向开去。全程的盘山路。
十几分钟后,经过一个小型的很不成规模的菜市场。售票员给我指了下路,下车走去。
几百米远的路,突然间就看到了路右侧屋丛中,廊桥露出了它的一个头。借着清晨的阳光,廊桥歇山顶起翘的屋角,不觉得像只大鸟展翅欲飞么?

忘了给悬鱼来个特写了。还是看上图吧。蛮精制的。两侧的惹草也不错。

看看屋角的装饰。大家看图。
再来一张
进去廊桥内部看看
柱廊以及楼梯。

几张屋架图。三架梁,短柱梁上的雕饰
仔细看上面的装饰雕刻纹样。细微处都不尽相同。承重构件同时也是装饰部廊桥中间的楼板梁图。
而下图,大家仔细看梁端头的雕刻。没有重样的。端头呈须状雕刻!

网上查找得知,这叫梁须,这里还有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木匠,在建造一座桥梁,却由于一时疏忽将大梁的料下短了。由于上梁的日子早已确定,若不能按时建好,便是死罪。木匠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而此时来了一位渔翁模样的人,手中提着2条鲤鱼。问明情况后,劝木匠不要着急,先烧鱼喝酒。于是2人对饮起来,酒喝完时,渔翁便硬要木匠出门买酒。木匠无奈,只得出门。当他回来时,渔翁已经不见了。只见桌上的2只鱼头面对面放置着,中间搁一根筷子,筷子的两端分别插入鱼嘴中。木匠不禁恍然大悟,喜从天降。原来这根筷子代表了一根大梁,而鱼嘴则代表了大梁两端的柱子上挑出来的2个搁置点,搁住了大梁,解决了大梁下料短的问题。为纪念这位如天降般的救命恩人,所以就在梁的两端刻上鲤鱼须,这一习俗也由此流传下来。

从另一侧面看廊桥内部
外观图


这边风景独好

To be continued!
下一篇:刘宅桥

2007年5月9日星期三

一个人的廊桥(五)---三柱桥

三柱桥,位于三魁镇下武洋村,系木平梁廊桥 面阔七开间,梁架结构为穿斗式与抬梁式相混合,悬山顶,此桥周边环境优美,溪水潺潺,古树掩映,田野宽阔。全长15.41米,宽4.47米,跨度10.10米,距水面3.20米。

在薛宅桥边,问了一个当地的老伯去三柱桥的路,他向我指了下,于是向下一目标前进.
那条路相当偏野.遇到分叉路时,无人可问,心想桥跨溪上,沿小溪走总归没错。于是沿着小溪旁的田埂上行走。
还是清晨七点多,草上的露水还未完全散去。走在田埂上,露水,加上原本湿润的泥土,行走十分困难。
看见上方路边有人过来,问去三柱桥的方向。他给我指了下方向,并说,有好的路不走,干嘛走田里呢?
沿着那条路前行。乡间的小路,风景甚是优美。

转过几个弯后,猛然间,一座桥映入眼前。虽然不及前一座薛宅桥优美,但那种在山蛮间突然而至的感觉依然令人十分的欣喜。
小桥掩映在一片绿树中,十分的安静详和。



虽然这座桥十分的平凡,平凡到一般来泰顺看廊桥的人都不会视它为必经之地。但是,它的悬鱼依然是十分漂亮的。而它也是整个三柱桥中,最精美的一处细节。


桥内梁柱结构。最吸引我的就是其中的栌斗(大斗),似有唐宋建筑之遗风。然只此一处,由下一张图可见其是穿斗与抬梁式结构的结合体。
平凡的实木结构。结构之美这座桥相较其他桥来说太过平凡了。不过幸好有个老伯过来,便问他些问题。于是他告诉我三柱桥名称的由来,大家注意看下一张图:很简单,就是因为桥中间有三根水泥柱支撑,故得此名。老伯还说,此桥在以前是周围五座村的必经之桥。看来,桥虽不怎样,但是作用也不小啊。


从此处立面来看,立面可分为三段式。其中中间的屋顶略高于二端。但二端长度并未一致。老伯告诉我是因为右侧通路时去掉了一部分才造成这样。而左侧的红砖也属后来所加。从桥边望去,风景也不错。顺便提一下,在桥的北向入口处有个小庙。供的是当地的某名人及土地公土地婆。但是建筑很有意思,却仿是八角攒尖顶去了五面仅剩三面后的结果。后面一片树林,感觉也不错。
三柱桥是我看过的这几座桥中最过平凡的一座,可看性并不是很强,人也不多。
To be continued!
下一篇:永庆桥

2007年5月6日星期日

一个人的廊桥(四)-----薛宅桥

终于要开到正题了...现在正式开讲

5月2日6点,一大早就去我此次之行的第一站---薛宅桥.

薛宅桥,又称锦溪桥,位于泰顺三魁镇薛宅村.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重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为叠梁拱式廊桥.全长51米,宽5.1米,单跨29米,离水面高10.5米,建桥屋15间,桥头坡度30米,拱矢斜度大.造型古朴独特,气势雄伟壮观.现桥身于1986年重修。已载入<中国桥梁史册>

旅馆位于三魁镇车站旁.出来花二元钱坐上三轮车前去.几分钟后,车夫说到了.
果然.在夹杂在二幢房子间,我看见了廊桥的桥头.
清晨的阳光从房子后面漫射进来,照在桥身屋顶上,形成一种亦真亦幻的印象.


屋檐顶上的悬鱼(位于屋顶三角处下垂部分雕饰)十分精美,比我以前在书本上看到的精制多了,而惹草(位列悬鱼两侧下垂之装饰物)倒感觉一般.
屋角部位装饰. 屋角微起翘.屋角处所站立却非仙人走兽类,却似屋脊中的鱼吻.(问一建筑学研究生同学,他也说这里怪怪的). 而下方则另有一下垂之装饰物,不知何名.不过装饰蛮精美的.
桥身处,沿桥廊都布置有二圈柱.柱身下端处有短木相连.
桥身内侧图.这里可见,桥廊处均为二列柱.二端柱距约为1步距离.而中间柱距约为3.5步距离.地面为木板铺饰.


屋顶梁架结构.为五架梁.梁身端头处为曲线化处理.为结构处增加了美感.从这里可看出,结构采用的是不施斗拱的梁柱作(小式大木作)


桥身中间段上方梁柱处,挂有牌匾,上书:爱我中华四字


好了,桥身部分介绍到此为止.现在,我们开始正式来一看薛宅桥的庐山真面目了,让大家久等了.



从这里可见屋脊处装饰也是相当的精美.正脊微起翘,正脊二端为鱼吻。屋身部分有高约1.2米的桥廊,起安全之用.

桥底仰视图.这里可见廊桥底部结构,为梁柱相连压实为主要承重结构.具体情况仅凭外观难以知晓.

廊桥周围的风景也是十分的优美!
微型瀑布...

好了.关于薛宅桥的介绍就到此为止. 因为时间有限,我在每一座桥处停留的时间都不是很长,获取这样一些有限的资料.另关于桥本身的介绍,虽然本人是建筑装饰出身,在考研期间研究过一段时间的古建.但因相隔已久,且已未从事建筑相关行业难免会有错误.希望各位朋友不吝指正.谢谢!
To be continued!
下一篇:三柱桥